本站研究局出品——中國人如何更快樂
你快樂嗎?2020,中國邁向全面小康,物質生活富裕後,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,如何才能做一個快樂的人?金錢和快樂一定成正比嗎?快樂的影響因素有哪些?本站研究局邀請長期從事快樂研究的全球知名華裔經濟學家、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、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解讀快樂的秘密。
NO.003 適應效應:突然中了大獎,你能高興多久?
我們上星期討論了Easterlin悖論(本站研究局專欄:《黃有光:富人比窮人更難獲得快樂?》),收入大量增加而快樂沒有明顯增加,並用相對收入的重要與環境惡化等來解釋。現在,我們來討論適應效應的作用。
大家都知道,當我們進入一個黑暗的房間後,我們的眼睛會逐漸適應環境,並在比平時低得多的照明條件下看見東西。這種適應能力高到使我們能夠,在照明度相差一百萬倍以上的不同環境中,都能相當正常地看到東西。(見Loewenstein & Shane, 1999。)
其實,我們對金錢也是這樣,適應能力也很強!然而,心理學研究表明,多數人都忽略或者低估了當前消費或享受對未來快樂的消極影響,以及當前的節慾或受苦對未來快樂的積極影響(Headey & Wearing, 1991, Diener等2006,Yu & Jing 2016, Emmerling&Qari 2017, Luhmann & Intelisano2018)。
京都任天堂直营商店开幕!巨型玛利欧雕像、隐藏版顶楼旗帜台必拍
大多數人都認爲,當發生意外事故的時候,與其變成嚴重殘廢,像失去兩條腿或是兩隻眼睛,還不如直接死去。我曾經在課堂和公開講座上讓學生或聽衆舉手選擇,他們對以上兩種結果的偏好。不同場合下得到的結果大致上都是三比一,即選擇直接死去的人數是選擇變成嚴重殘廢的人數的三倍。不過,多項研究表明,四肢癱瘓的人的快樂程度只比健全的人的快樂程度低一點點(Brickman等,1978)。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,嚴重癱瘓的意外事故受害者的快樂程度,會逐漸迴歸到接近於事故發生以前的水平,而且他們因爲自己沒有死亡而感到慶幸。不過,只是接近以前的水平,不是超過,因此,我不建議你把雙手雙腳砍掉!
以色列危险了?哈玛斯遗体搜出「化武制造说明书」 盖达下指导棋
2012年,電視相親節目《非誠勿擾》上有一位女嘉賓叫雷慶瑤,她3歲時被電擊失去雙手臂,然而,她克服困難學會用雙腳穿衣、做飯、吃飯、寫字、縫衣、騎自行車、游泳、繪畫等,甚至寫書、演電影等,成就非常高。【詳見:雷慶瑤(2013)。】沒有任何大殘疾的人,遇到一些不順利的事,是否就應該悲觀失望,不求上進呢?
說回到錢的方面,許多人花很多錢和時間來買彩票。但是卻有證據表明,中獎的人並不比未中獎的人快樂(Brickman等,1978; Sherman等2019)。爲什麼呢?
的確,在贏錢之後他們會一度很開心;但是他們的快樂水平很快會在幾周內降低到大約原來的水平。他們原本以爲在贏錢後就可以過上一種快樂得多的生活,但是這個願望卻落空了。因此,每週花費一筆錢,比方說100元,消耗時間與精力,來追求只有60元的預期回報,這實在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,除非你能從做一朝暴富的白日夢裡,得到大量的快樂。進一步說,如果暴富對快樂沒有真正的大影響,那麼這種白日夢,也同樣沒有足夠的理性基礎。很明顯,我們都受制於巨大的適應效應,使我們的快樂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來比較的參考點的選擇,而不是簡單取決於實際水平。然而,“人們似乎不能夠預測到他們的參考點的變化”(Frijters, 2000)。因此,大多數人會過份地強調金錢的重要性。
其次是人們和自己以前或最近的消費或其他經歷的比較或適應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;曾經滄海難爲水,除卻巫山不是雲。古人早就有體會了。根據現代的研究,比較高的收入對快樂的正作用,約在4-7年內就幾乎完全被適應所抵消了,尤其是對那些收入比較高的擁有房產的人(Di Tella & MacCulloch 2010,第228,229頁)。
然而,到了現在,人們還是幾乎完全沒有把當前的高消費對將來的負影響考慮進去。因此,人們還是過高評價高消費對長期快樂的貢獻(Gilbert等1998)。爲何人們這麼短視與不理性呢?這一方面應該是“造物弄人”,或者說進化使我們高估財富的重要,使我們強調累積,提高生存的可能性,即使對長期快樂不利(Ng 2003, Ahuvia 2008)。不過,我們可以學會部分克服這種對長期快樂不利的傾向,包括避免過分重視金錢與消費。
與適應類似的是通過期望的影響。高消費(甚或其他方面的高水平)使人們提高對將來的期望值,使將來若達不到期望時,大量減少快樂。(見如Ng & Wang1993,Stutzer 2004, McBride 2010, Luhmann &Intelisano2018。)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,澳大利亞女子游泳健將Emily Seebolm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,初賽時獲得第一,大家都期盼她在決賽時獲得金牌,因而提高了她的期望。結果,7月25日決賽時,她只獲得銀牌。獲得奧運銀牌,本應該是可以大加慶祝的事。然而,由於她期望的是金牌,在記者採訪時淚流滿面,顯然非常痛苦。約一個星期後(8月2日),一位沒有很高的預期獲牌的選手(澳大利亞的Jessica Fox)獲得銀牌時,她與家人都高興異常,說是高興到“超過了月亮(overthe moon)”。預期的影響是多麼大呀!這就是爲什麼人們(尤其是西方人)要讓家人、朋友等獲得“驚喜”(surprise)。沒有預期而忽然發現獲得,會特別高興。
有人對獎牌獲得者進行採訪研究,發現銅牌獲得者比銀牌獲得者更加高興。銀牌獲得者心中想,就差那麼一點點,失去了金牌的機會;銅牌獲得者心中想,差一點不能獲獎,幸而獲得銅牌。如果不考慮這類心理因素,獲得金銀銅牌本身的價值比例大概是8:3:2。
第三,和松鼠、老鼠等動物一樣,人類也有累積的本能;加上人際競爭與無所不在的商業廣告的影響,人們會犧牲健康、快樂、甚至生命等更重要的東西來拼命賺錢和消費。這在競爭性極強、物質主義盛行的東亞各國,更加明顯。有人說,人們“用危害道德的方式賺錢,用危害健康的方式花錢”,長期快樂如何能夠明顯增加呢?
多數人高估自己的能力、成就等,顯著超過一半的人認爲自己高於平均水平。古人也說,文章是自己的好。然而,對於自己的收入水平,多數人低估自己收入相對於他人的收入。顯著超過一半的人認爲自己的收入低於平均水平,很少人認爲自己的收入高於平均水平。這種錯誤看法,是否會使人們更加拼命賺錢,而快樂卻不高呢?
第四,隨着生產與消費的增長,人們生存環境受到的破壞也會增加。世界銀行的Easterly曾經分析得出,約有一半以上的生活質量指標會隨着經濟增長而上升,但也有接近一半的生活質量指標會下降。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爲何經濟增長沒有顯著地增加快樂。
由於適應的強大作用,一個能夠增加長期快樂的消費方法是,在整個人生的過程中,讓消費量從低開始, 但不要低到影響健康,然後逐漸增加,包括在質量方面,就能夠從逐漸增加消費的過程中,增加快樂。從這點看來,我們不必羨慕有錢人的孩子,認爲他們不必自己辛苦賺錢,就能夠有高額的消費。其實,有錢人的孩子,從小就習慣了高消費水平,因此,他們很難享受消費水平逐漸增加的快樂。相反的,如果他們以後遇到困境,不能維持高額的消費,他們會比普通人更加不能習慣,會更加不快樂。
另外一方面,太窮的人家的孩子,也是不幸的。這是因爲,太低的消費,如果低到影響健康成長與發育,會減低將來的賺錢與享受生活的能力。這也是爲何除貧是很重要的。因此,對於大多數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,包括大多數的你我,我們應該慶幸。有錢人的孩子是可憐的,因爲他們被剝奪能夠讓消費逐漸增加的快樂;窮人的孩子是可憐的,因爲他們沒有能夠健康成長的條件。因此,我們大多數人是值得慶幸的。在我們自己可以感到慶幸的同時,是否也應該爭取能夠對社會做出貢獻呢?助人爲快樂之本,我們幫助他人,做出貢獻,自己也會快樂!
文獻
雷慶瑤 (2013)。《我心飛翔——雷慶瑤》,人民出版社。
AHUVIA,Aaron (2008). If money doesn’t make us happy, why do we act as if it does?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, 29:491–507.
BRICKMAN, P., COATES, D. & JANOFF-BULMAN, R. (1978).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:Is happiness relative?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36: 917–927.
DI TELLA, Rafael & MACCULLOCH, Robert (2010). HappinessAdaptation to Income Beyond “Basic Needs” In Diener et al, pp.217-246.
DIENER, E., KAHNEMAN, D. & HELLIWELL, J. (2010). InternationalDifferences in Well-Being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DIENER, E., LUCAS, R. E., & SCOLLON, C. N. (2006). Beyond thehedonic treadmill: Revising the adaptationtheory of well-being.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, 61(4), 305–314
EMMERLING, J., & QARI, S. (2017). Carownership and hedonic adaptation.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, 61, 29-38.
FRIJTERS, Paul (2000). Doindividuals try to maximize general satisfaction?.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, 21(3), 281-304.
GILBERT, D. T., PINEL, E. C., WILSON, T. D., BLUMBERG, S. J.& WHEATLEY, T. P. (1998). Immune neglect: A source of durability bias inaffective forecasting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75:617–38.
HEADEY, Bruce, and Alexander WEARING (1991).Subjective well-being: A stocks and flows framework. In Subjective Well-Being: An 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, Edited by Fritz STRACK, et al., Pergamon, pp.49-73.
LOEWENSTEIN, George & SHANE, Frederick (1999). “HedonicAdaptation,” in Daniel Kahneman, Edward Diener, and Norbert Schwarz, eds.,Well-Being: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Psychology. New York: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ress.
LUHMANN, M., & INTELISANO, S. (2018).Hedonic adaptation and the set point for subjective well-being. Handbook of Well-being. Salt Lake City, UT: DEF Publishers.DOI: nobascholar.com.
McBRIDE,Michael (2010). Money, happiness, and aspirations: Anexperimental study.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, 74(3):262-76.
NG, Yew-Kwang (2003). From preference to happiness: Towards amore complete welfare economics.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, 20(2):307-350.
NG, Yew-Kwang & WANG, Jianguo (1993). Relative income,aspiration, environmental quality, individual and political myopia: Why may therat-race for material growth be welfare reducing?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, 26:3–23.
SHERMAN,A., SHAVIT, T. & BAROKAS, G. A. (2019). Dynamic model on happiness andexogenous wealth shock: the case of lottery winners. Journal of HappinessStudies doi:10.1007/s10902-019-00079-w
STUTZER, Aois (2004). The role of income aspirations inindividual happiness.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, 54:89–109.
YU, Ying, and Fengjie JING.”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hedonic adaptation theory.”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.10 (2016): 1663-1669.
黃有光簡介:
Monash大學榮休教授、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、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、牛津大學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諮詢委員。
194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。1966年獲新加坡南洋大學(Nanyang University)經濟學學士學位,1971年獲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。1974年至1985年在澳大利亞Monash大學任副教授(Reader),1985-2012年任講座教授(personal chair), 2013年後成爲終身榮譽教授(Emeritus Professor)。於1980年被選爲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,於1986年被選入Who’s Who in Economics: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jor Economists 1700-1986的十名澳大利亞學者與全球十名華裔學者之一, 於2007年獲得澳大利亞經濟學會最高榮譽—傑出學者(Distinguished Fellow)。受邀請於2018年到牛津大學作第一屆Atkinson Memorial Lecture。
往期回顧:
第一期:年齡與快樂的關係:30歲左右是人生快樂的最低點>>
第二期:黃有光:富人比窮人更難獲得快樂?>>
本站研究局(微信公號:wyyjj163) 出品
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,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,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,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,進行理性、客觀的分析解讀,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。歡迎來稿(投稿郵箱:[email protected])。
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
【精彩推薦】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·中國版>>
【精彩推薦】點擊進入本站研究局·國際版>>
中信杯黑豹旗/凤山女黑豹擦棒球流血 忍痛飙泪完成打席:留下纪念了
【精彩推薦】黃有光·本站研究局專欄PC版>>
【精彩推薦】黃有光·本站研究局專欄客戶端版>>
盛新锂能:萨比星矿山的锂精矿已经在陆续发往国内,印尼6万吨锂盐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
過去120年全球表現最佳的澳洲市場 也扛不住了
奔奔E-Star实拍,后排空间惊喜,续航超300KM,不到7万
爲什麼買不到口罩?科普:口罩是“高科技”產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