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智引領 產業煥新|種地有了“智慧腦” 沃野盡顯“科技範”

數智引領 產業煥新|種地有了“智慧腦” 沃野盡顯“科技範”

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《經濟參考報》10月24日刊發文章《數智引領 產業煥新|種地有了“智慧腦” 沃野盡顯“科技範”》。文章稱,小麥、玉米、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%、90%和85%;全國大田種植信息化率已超過21.8%;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.4%……近年來,隨着“智慧”的加持,傳統種植業提質增效有了更多現代化解決方案,智慧農場等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加快推廣,科技成爲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,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、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。

這幾天,位於黑龍江省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友誼分公司廣袤的黑土地上,馬力強勁的拖拉機正在田間穿梭,忙着進行秸稈深翻還田作業。坐在分公司的數字農業管控中心屏幕前,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曲慧只需輕輕一點鼠標,農機作業軌跡就會清晰地展現在眼前。

碧蓝航线漫画集Breaking!!

曲慧說,在這裡,從耕地插秧、噴藥灌溉到收穫,全程只需一臺電腦和一套系統,便可實現“坐在辦公室種田”。

記者在大屏幕上看到,系統分爲農機管理、農情信息等模塊。藉助田間架設的農業物聯網設備,平臺可實時顯示空氣溼度、光照、土壤含水量等數據,還可對農機和地塊進行精細化管理。

“你看,這是我們的水稻葉齡診斷系統,可以實時採集水稻的葉齡信息,精準掌握水稻的各類生長性狀指標、生長環境變化。”曲慧說,通過不斷積累完善葉齡診斷數據,可以建立智能化的葉齡診斷數據模型,得到更加精準的診斷結果。在系統指導下,施肥打藥配比更簡單精準,減少化肥、農藥的施用量,提升農產品的品質。

“科技正助力種地從‘看天吃飯’變成‘知天而作’。目前友誼分公司智慧農業平臺可覆蓋農作物種植面積5萬畝,作物產量可提升5%以上。”曲慧說。

近八个月新高 人行单日逆回购增至2,300亿人民币

“發展智慧農場,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水平的必由之路。通過智能化,可以破解農產品作爲非標產品帶來的機械化生產的難題,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的機械化、自動化水平,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。這一方面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,同時也可以增加農業經營收入,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。”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照新說。

記者瞭解到,自2012年中央“一號文件”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以來,近幾年的中央“一號文件”都對智慧農業相關內容做出規劃。今年的中央“一號文件”強調,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,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。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,推進智慧農業發展。

賴清德反擊民眾黨「前瞻錢坑」指控 盼黨籍立委多說明

政策助推下,我國聚焦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,加快突破水稻機插機拋等薄弱環節,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3%,全國大田種植信息化率已超過21.8%。農業科技整體水平,已由跟跑爲主轉變爲跟跑、並跑、領跑並行,科技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提升。

“通過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智能化手段,推動農業生產的精準化,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,緩解農業面臨的資源約束,提高生產可能性邊界,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。”張照新說。

隨着“藏糧於技”深入實施,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,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,用不足全球9%的耕地,養活了世界近20%的人口,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
不過也要看到,我國智慧農業快速發展,但總體還處於初級階段。業內人士指出,目前我國在特色作物種植等領域智能化進展還相對較慢,下一步還有較大發展潛力。

展望未來,記者獲悉,我國將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,以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爲主攻方向,以破解智慧農業落地應用難點卡點爲突破口,着力推進技術裝備研發製造、應用場景打造、技術模式集成應用,全方位培育壯大智慧農業產業,爲加快農業現代化提供新動能。

農業農村部表示,要聚焦智慧農業關鍵技術、核心零部件、成套智能裝備等領域短板,組織科研機構、創新企業等開展聯合攻關,加快突破瓶頸制約;探索建設智慧農業引領區,以點帶面促進整體提升。

根據規劃,到2025年,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力爭達到64%,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將達到27%。

“药妆”一夜消失 国家药监局重拳整治600亿市场

在張照新看來,未來要鼓勵農業裝備企業、信息科技企業,積極進入農業智能化領域,開展各種試點試驗,對於農業智能化作物的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攻關,解決“卡脖子”環節和技術。同時,積極推動農業各類數據的整合運用,支撐智慧農業發展。(記者汪子旭、孫曉宇)

一世成仙

无人驾驶汽车被打脸 上路天天吃罚单

什么是低碳饮食法?它是否健康且有效?